29常经忧患的陈碧华               
1
陈碧华,一位常经忧患的女信徒,你想她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如何在苦难中,仍忠心靠主呢?
2
话说,有一个晚上,屋外正下着滂沱大雨,忽有人仓皇走来,报告她进了医院,要我们去探望她。当下我夫妇俩赶到福善医院平民楼四十号房,一眼瞥见陈姐妹躺在病床上,手抚大腿在呻吟,情况实在可怜。内人趋前慰问,她悲泣地诉说:“我已是八十岁的人了,风烛残年,竟遭此断脚之苦!我是今天乘公共汽车时,失足跌下受伤的。”我们是十分同情这位老年的姐妹的,除了给予安慰,也为她祷告,陪伴她至深夜才回家。
3
在她留院期间,教会的教友们常为她祷告,并常拜访她;尤其青年团的朋友们,每安息日下午组队到医院慰问,充分显出这大家庭的爱,给予无限的温暖。经过三个月的调治,伤势虽未完全康复,但已有很大进步。她对教会时刻不忘,便在安息日请人帮助她雇车到教会聚会,教友们为她的热心,深受鼓励。
4
魔鬼似仍不肯放过她,仍继续不断攻击她。一天夜,她因天气闷热不能入睡,想起床往房外乘凉,怎知就在一站脚时, 竟滑跌下去,这次却将右手跌断。唉!真是祸不单行,够惨! 然而她并不懊丧,也不怨天尤人,只见她在医院的病床上翻阅罗马拼音的闽南语圣经约伯记,喃喃自语:“约伯的遭遇比我更惨。……”又读:“祸哉!我受损伤,我的伤痕,极其重大……。”(耶10:19)“这真是我的痛苦,必须忍受。”
5
一年以来,一直因伤不能躺下睡,只能靠着睡,由于半步不能离床,缺少运动加上营养不足,脚也浮肿起来。虽遭遇如此患难,她一直信靠上帝,内心平安,仍然乐观。
6
相信当你听了她的不幸遭遇,必定会洒下几滴同情泪,同时也极望能知她信主的经历吧!她于公元1886年,光绪13年生于福建省马巷镇,十七岁与许朝林结婚,生活虽清贫,夫妻俩克勤克俭,亦相当快乐。谁知丈夫染病不起,先她逝世。从此靠己双手抚养五个儿子两个女儿,虽夙兴夜寐地谋生,仍是餐餐不继,惟有冒险向外求生路,因而远途跋涉跑到厦门去,在这人地两生, 茫茫人海,向谁投靠呢?
7
正处身于“同穷水尽疑无路”之际,一天无意间遇上一位同乡姐妹,且得她介绍找到一份差事,总算把自己安顿下来,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可喜的不只是她的生活有了着落,却是她灵魂的锚得了安全海港。原来她的东主便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当年在“下溪仔”任传道的洪庆镰牧师(即洪声世教士令尊), 由于接近教会,有机会听福音,结果在圣灵感召下,接受世警告,加入主的余民教会。
8
后因中日战争,几经迁移撤退,辗转逃难至北越的海防, 在那里希望找到自己教会,继续与主内弟兄姐妹事奉上帝。经过十四、五年之久,从不间断地为这件事祷告,一直都在失望中, 看来今生再无机会找到自己教会。怎知有一日,一件奇怪的事令她惊喜不已;原来发现厅前有张劝世文,随手捡起一看,那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出版的。一时兴奋,赶忙奔出门外,希望能找到这位派劝世文的弟兄,但已无踪影。无可奈何,再拿起劝世文详看,发现西贡教会的地址。啊!显然西贡有自己的教会呀!然而路途迢迢,(海防西贡相距千里左右)。如何去呢?且看上帝如何奇妙的为她安排!
9
1954年法国军队在奠边府之役败北,迫得与北越政权签下日内瓦协约——分割南北两越。爱好自由人士便纷纷向南方撤移,陈女士也就在那时去到西贡,当然她并未忘记查询教会下落。但多时得不到要领,有人索性告诉她没有这家教会;也有人趁机带她到礼拜会去,指说就是她所要找的教会。然而她心里十分的明白,这绝不是她自己的教会。
10
最后在她恒心寻找下,终于给她找到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堤岸教会。多年的祷告,终蒙上主垂听。你说她怎能不欣慰而掉泪呢!然而令她格外惊喜的,是在此与阔别经年的洪声世教士相逢,诚然,上帝的安排是何等的奇妙呀!
11
回到教会转瞬就是十年余,忠心守道,尽信徒本分。竟在这古稀高年龄遭受大患难,虽然我们不知上帝有什么旨意,不过, 我们想到昔日耶稣曾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保罗也勉励说:“所以不可丢弃勇敢的心。……”感谢上帝,陈姐妹“在所受的患难中,仍旧存忍耐和信心。”(帖后1:4)
12
从以上陈碧华老姐妹的人生经历以及她如何始终不渝地信靠上帝,我倒有以下的体会:
13
我们都愿意毫无重担,那样就可以轻松愉快地追求属灵的事,甚至为主多作些工。一有重担,就什么都顾不了,天天被重担所压,什么心思也没有了。只要在重担底下挣扎、劳碌、呻吟、痛苦,有时免不了就要埋怨上帝,觉得自己的担子比别人重。
14
究竟上帝为什么给我们这些重担呢?
15
我们必须先了解的是:人生顺境时,很少会到上帝的面前来寻求祂,甚至到老都被埋在虚浮和安逸里。
16
那我们知道:上帝加在我们身上的重担,并不是要压伤我们,而是要解救我们;换句话说:重担不是推我们远离上帝,乃是为了带我们投靠上帝。
17
但愿我们能记得诗人所说的:“你要把你的重担卸给耶和华,祂必抚养你,祂永不叫义人动摇。”(诗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