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上帝。我不会讲道!”               
1
“不,上帝。不!”
2
“你知道我不会讲道。”
3
“我真地不会讲道!”
4
在威廉·米勒耳降服于上帝,并成为美国复临大觉醒运动的领袖之前,曾与上帝争论并在内心挣扎了十三年之久。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一开始他并不想向世界宣告基督即将复临的信息 。
1
1. 威廉·米勒耳和伟大的复临觉醒的故事曾不断在《复临之盾》中提说,米勒耳本人,前米勒耳复临信徒希尔维斯特·布利斯(Sylvester Bliss),以撒·威尔克姆(Isaa C .Wellcome),贝约瑟(Joseph Bates),怀雅各(James White),另外还有拉夫伯勒(J.N. Loughborough),埃尔斯沃斯·奥尔森(M. Ellsworth Olsen),埃夫特雷·迪克(Everett N.Dick),尼科尔(F.D. Nichol),勒罗伊·爱德温·弗鲁姆(Leroy Edwin Froom),亚瑟·怀特菲尔德·斯伯尔丁(Arthur Whitefield Spalding),惠特尼·克罗斯(Whitney R.Cross),杰罗姆·克拉克(Jerome Clark),大卫·塔尔梅奇·亚瑟(David Tallmadge Arthur)等人也是如此。信件,出版物以及其他主要资料来源均保存在伊利诺伊州奥罗拉大学图书馆的罗欧琳·罗·詹克斯(Orrin Roe Jenks)复临材料纪念物、密歇根安德烈大学怀雅各图书馆的档案室、怀爱伦遗产、其他图书馆,以及弗恩·卡纳(Vern Carner)的微缩胶卷、以及《米勒耳派与早期复临信徒》(Ann Arbor, Mich: University Microfilms, 1978年版)中。
5
在那个十分之九的美国人都生活在农场的时代中,威廉·米勒耳也是一位农夫,但他并非一位普通的农夫。孩提时代,在家人入睡后,他便开始像林肯一样,在他位于纽约低汉普顿的小木屋里,借着油灯微弱的光读书。米勒耳于1803年结婚,在佛蒙特州波尔特尼的格林山脉间定居下来,并迅速博览了当地图书馆的所有藏书。他的新婚妻子露西几乎包揽了所有农活儿,使他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米勒耳善于交际,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并先后当选为巡警,副警长以及治安法官。不久,他富裕到买下了两匹马,明智到在当时的两个党派中都结交了密友,但同时也世俗化到放弃儿时的信仰,成为了自然神论者。
6
米勒耳在浸信会家庭长大。年少时曾一度为自己的灵魂问题忧心忡忡。他尝试通过严格听从父母的话及奉献宝贵的财产来寻求平安,却无济于事。他虽然仍继续相信圣经,却因圣经中一些看似不起作用并自相矛盾的内容而烦恼。他结婚以后,美国正处于成立初期。他拜读了许多杰斐逊(Jefferson)、富兰克林(Franklin)及其他开国元勋所阅读的大卫·休谟(David Hume)、伏尔泰(Voltaire)以及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著作。波尔特尼的其他有识之士也读过这些著作。不久后,他便接受了自然神论——关于宇宙的有吸引力却肤浅的哲学。
7
根据自然神论,上帝创造了世界,并让它在不可改变的因果律下运行。为与这些因果律相和谐,人类就需要度纯洁、善良与诚实的生活,而相信祈祷、救主或来生,则被视为幼稚的迷信。上帝需要违背自己所定的自然法则才能施行神迹、饶恕和复活,而这是难以置信的。像手表一样,上帝给世界上了发条, 让其自行运转。
8
米勒耳总结称:并非基督教,而是正派、遵纪守法的美国精神才能激发人善良的一面。于是,他的新家便成为了一些爱国却无信仰之夫妇定期聚会的场所。
9
在汉普顿,米勒耳的母亲听说了在波尔特尼发生的一切,便颇为担忧。她拜托同是浸信会神职人员的姐夫和她年迈的父亲时不时地去探望米勒耳,并答应会为他们祷告。米勒耳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的姨夫以利户(Elihu)和祖父菲尔普斯(Phelps),但当他们离开后,他却在朋友面前恶作剧似地模仿他们以取乐。
10
11
在家人入睡后,他便开始像林肯一样,在他位于纽约低汉普顿的小木屋里,借着油灯微弱的光读书。
12
米勒耳深信:人类最伟大的希望是爱国,而非爱基督。于是,便于1812年自愿参了军。另有四十七人也自愿参军,但条件是他们要直接受命于米勒耳!
13
1812年战争,即美国争取独立的第二次战争,大多时候都是漫无目的、无所作为的。距米勒耳故乡十几公里外尚普兰湖边的普莱茨堡战役(the Battle ot Plattsburg)则是一次辉煌的例外。
14
1814年9月11日清晨,英国人自诩在湖上拥有一万五千正规军和一支装备精良的小型海军。当时,美军人数仅有五千五百人,看似必败无疑。
15
结果却全然出乎意料!
16
“长官,一切都过去了,都结束了。”当天下午2点20分,一位美国军官激动地报告道,“英国舰队已撞击美国国旗,双方均死伤惨重——他们就在我眼前,在我写稿的地方…… 这场面是庄严、宏伟而辉煌的。今天上午十点钟,英军从水路和陆路同时向我们开火,火力非常猛烈,破坏力极强。他们的火箭弹……像冰雹一样飞来……你无法想象这次战役……你必须体会我们的感受,因我实在无以言表。”
17
这位军官自豪地回顾着他作战时的情形:“我很荣幸能参战。我知道我不是懦夫……我的三名士兵就在距离我两英尺的地方被一枚炮弹炸伤了。”
18
“万岁!万岁!”他兴奋地欢呼道;然后,当二三十名俘虏被带进堡垒时,他认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永远忠于你的,威廉·米勒耳。”
19
战争于1815年结束。威廉·米勒耳上尉在身不由己地发起宗教运动多年之前,就已展现出了他的领导才能。
20
当他回到家里,开始过着挤奶、犁地、播种、收割的生活时,头脑里却不停地探索着那些爱国之士的信仰。根据因果法则分析,普莱茨堡的胜利本应属于英国人,因为他们的队伍里都是刚刚打败拿破仑的老兵,并且人数是美国军队的三倍。一位现代历史学家称普莱茨堡为“决定性的战役”。
2
2. Samuel Eliot Morison,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 398.
这位美国海军准将在给当时指挥部的报告中将荣耀归给上帝:“是全能者赐给我们这次重大的胜利。”
3
3. In Sylvester Bliss, Memoirs of William Miller (Boston: Joshua V. Himes, 1853), p. 47.
或许是否可能上帝偏爱美国? 还有那颗炮弹,虽在他脚边爆炸,但既没有伤到他也没有伤到他朋友,这怎么解释? 也是那位上帝保守的吗?
21
他从波尔特尼搬回了低汉普顿。父亲去世后,他偿还了老家房子的抵押贷款,这样他的母亲就可以毫无压力地住在这里。随后,他便在不远处一片200英亩的土地上定居下来。
22
为了礼貌起见,米勒耳只有在每次轮到他的姨夫讲道时,才会去当地的浸信会教堂听道,否则他就不去。
23
“上周日做礼拜的时候,我们都很想你,”他妈妈温柔地说。
24
“妈妈,当姨夫不在的时候,你不要指望我会去。”
25
“为什么不去呢?我的儿子?”
26
“我不喜欢执事们读的讲章。”
27
“我相信他们已经尽力了。”
28
“姨夫不在的时候,他们为什么不让我去读呢?”
29
这样,米勒耳像是无意中给自己设下了一个圈套,而那些他曾嘲笑过的善良的弟兄们,也非常高兴看到他“自投罗网”。他们请他朗读亚历山大·普劳德菲特(Alexander Proudfit)的《实用讲道》中的讲章,而这个过程逐渐唤醒了他。
30
31
他对于自然神论的疑惑渐渐加深了。
32
1816年9月11日是普莱茨堡战役胜利的两周年纪念日。在那天事先安排了一场公共舞会,在其前一天晚上安排了一次布道会。来访布道士的讲道使听众回家时都热泪盈眶。灵命的复兴取代了跳舞。下个周日又轮到米勒耳读讲章,这次普劳德菲特的讲道题目是:“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4
4. 布利斯(Bliss)在《回忆录》的第六页中说,米勒耳被要求读一篇摘自《普劳德菲特的实用讲道》中名为“父母责任的重要性”的讲道稿。在亚历山大·普劳德菲特(Alexander Proudfit)的《十三篇演说中的实用敬虔》(塞勒姆Salem, 1813年版)中标题是“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他口误说成“父母责任的重要性”。
。在朗读当中因为太过激动,米勒耳竟没办法将这篇讲章读完。
33
他对自己的罪恶感到绝望。米勒耳想象着,如果能投身于救主的怀抱,并且完全信靠祂的恩典,那该有多好。
34
他需要一位救主,这个世界需要一位救主。但是如此美妙的主真地存在吗?
35
他回到《圣经》当中,在里面找到了他所寻找的救主。“我不得不承认圣经一定是来自上帝的启示。”他后来写道,“圣经成为了我的喜乐,我找到了一位好朋友,就是耶稣。”
5
5. 米勒耳自述他转变和呼召的故事被记录在他的《道歉与辩护》(波士顿,约书亚·海姆斯〈Joshua V. Himes〉,1845年版)中。
36
他随即开始了定期的家庭崇拜,但是他世俗的朋友都开始嘲笑他,就像他以前嘲笑其他的基督徒一样。“你怎么知道圣经是上帝的话?”他们取笑道,“书里面那么多矛盾又要怎么解释?”
37
“如果《圣经》是上帝的话,”米勒耳坚定地回答,“那么其中的所有内容都必是能被理解,每一部分也必是相和谐的。请给我些时间,我会解释这些表面上的矛盾,不然我就继续作自然神论者。”
38
除了《圣经》和克鲁登的《圣经索引》之外,他把其他的书都放在一边。从《创世记》第一章第一节开始,对于出现的所有问题他都会细细思考,直到完全明白才会继续往下进行。他借助注释和索引,以经解经。那些看似无法解决的矛盾便逐一消失了。
39
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耶稣——曾应许要再来到地上的那位慈爱的朋友和救主!他发现圣经其他的很多预言都已经应验了,那么这个预言又怎能不应验呢?一天,他遇到了一节作为他余生标志的经文,但8:14:“到二千三百日,圣所就必洁净。”
40
他对圣经的学习越来越深入了,有时候持续一整天,有时候甚至会彻夜不眠。他正确地判定:(依据结4:6和其他章节)2300日就是2300年,此日期从公元前457年开始。米勒耳的错误在于,他推断“洁净圣所”是指世界的末了与基督复临。1818年,经过两年不间断的专注研究,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耶稣复临的日子“约在1843年”(即公元前457年的2300年后),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算起,二十五年后…我们现在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41
世界末日就在二十五年后?那么必须要警告其他人。一个声音像火一般在他心灵深处燃烧着:“去,向全世界宣告吧!”
42
43
整整五年,米勒耳都对这个呼召置之不理,并且致力于分析自己的立场。他很惧怕。他后来写道:“我很害怕,因为我担心我或许会犯错,从而误导别人”。 越来越多的反对意见冒出来占据了他的大脑,甚至比日后来自反对者的声音有过之而无不及。多年的查考使所有的怀疑都消失了,但是随即对公众演讲的恐惧感却又取而代之了。“我对上帝说,我缺乏自信,而且我也没有必备的资格。”
44
米勒耳在他的教会里起到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他更多地关注罪人的悔改。他向亲朋与笔友们分享他对于基督复临的确信。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满足他心中所感受到的“要讲道”的持续呼召。直至1831年8月,在拖延了十三年之后,他心灵的负担突然变得让他无法忍受了。
45
“去,向全世界宣告!”
46
“我已经拣选你为守望者,去,向普世宣告。”
47
他正在阅读圣经,便抬起头来,被上帝的呼召深深地困扰着。这是来自上帝的呼召吗?他必须确定这一点。
48
他用拳头锤打桌子并站起来,跪下祷告说:“不,主啊,你知道我不会讲道。我真地不会讲道。
49
“但或许你的旨意是让我去。
50
“哦,主啊,我愿意与你立约。如果你开路的话,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让某人邀请我去讲道,那么,上帝啊,我就去。”
51
他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现在,”他若有所思地说道,“我将得到安宁,因为如果我收到邀请,我就知道上帝一定会与我同在。但是这个可能性并不大。”他安心地笑了笑,“谁会邀请一个像我这样五十多岁的农民去宣讲基督复临呢?”
52
不出三十分钟,一阵响亮的敲门声唤醒了他。
53
“到底是谁会在周六早上如此激动?”他心不在焉地自问。
54
敲门声再一次响起。“我最好去看看。”
55
“早上好,威廉叔叔,”他的外甥站在门口开心地对他说道。
56
“欧文,”米勒耳惊讶地问,“你一大早从家跑二十六公里来这里做什么?”
57
“威廉叔叔,我在早饭前就出门了,是要告诉你我们在德累斯顿的浸信会牧师明天不能在聚会的时候讲道了。爸爸让我来找你,想让你给我们讲讲你一直研究的内容,就是关于基督复临的事情,你知道的。”
58
“你会来吗?”